【kaiyun】全运会盛大开幕,青春激扬,梦想起航
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于9月15日晚在陕西省西安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隆重开幕,这场为期12天的体育盛会,汇聚了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,将展开38个大项、432个小项的激烈角逐,作为国内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,本届全运会不仅是对中国体育健儿四年备战成果的全面检验,更是巴黎奥运会前的一次重要练兵。
开幕式展现文化自信与科技魅力
当晚的开幕式以"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"为主题,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化发展成就完美融合,在《迎宾鼓阵》的雄浑鼓点中,身着秦俑服饰的表演者以矩阵式表演拉开序幕,随后"黄河之水天上来"的立体投影将整个体育场化作奔腾的河床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主火炬塔点燃环节采用"同心圆"设计,由苏炳添、张雨霏、秦凯、郭文珺、马龙五位火炬手接力传递,最终由东京奥运会首金得主杨倩点燃主火炬,象征着体育精神的代代相传。
开幕式总导演姜浩扬介绍,本次演出大量运用5G技术、AR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,实现了地屏、穹顶与火炬塔的联动展示,以"宝塔山"为造型的主火炬台高达36米,采用清洁能源甲醇作为燃料,充分体现绿色办赛理念。
新老交替展现中国体育蓬勃生机
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攀岩、滑板、冲浪等奥运新增项目,同时保留武术等传统特色项目,在已经结束的跳水比赛中,14岁的海南小将全红婵以完美表现卫冕女子10米台冠军,继东京奥运会后再次展现"水花消失术",这位农家出身的奥运冠军赛后表示:"全运会的比赛比奥运会更紧张,因为国内高手实在太多了。"
乒乓球赛场同样精彩纷呈,马龙、许昕、刘诗雯等老将宝刀未老,而王楚钦、孙颖莎等新生代选手也展现出强劲冲击力,在男子团体决赛中,北京队与广东队鏖战近5小时,最终樊振东在决胜局挽救4个赛点逆转马龙,这场被誉为"地表最强对决"的比赛单条短视频播放量突破2亿次。
田径赛场传来捷报,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夺得男子百米冠军,这是他职业生涯第十次突破10秒大关,赛后这位32岁的老将动情表示:"我想证明中国短跑没有昙花一现,而是进入持续发展的新阶段。"在女子标枪项目上,东京奥运会冠军刘诗颖以66米24刷新个人赛季最佳,展现稳定状态。
改革举措助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
本届全运会推出多项创新举措:首次不设金牌榜和奖牌榜,取消联合组队政策,实施运动员体能达标测试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表示:"这些改革是为了扭转'唯金牌论'的倾向,让全运会真正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平台。"
群众赛事活动成为新亮点,本届赛事设置19个大项185个小项的群众比赛,包括广场舞、太极拳等接地气的项目,来自新疆的牧民选手巴特尔在民族式摔跤比赛中夺冠后说:"能在全运会赛场展示我们哈萨克族的传统体育,感到特别自豪。"
科技赋能同样值得关注,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采用国际领先的"水循环系统",可实现全年水温恒定;体操比赛启用"电子裁判系统",通过3D激光扫描技术将运动员动作误差精确到毫米级;田径赛场配备高速摄像装置,能实时生成运动员技术分析报告。
疫情防控与赛事保障双线作战
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,组委会实施"全闭环管理":1.8万名赛事志愿者全部完成疫苗接种,参赛人员每日进行核酸检测,场馆设置智能测温系统,医疗保障团队负责人李伟介绍:"我们在各赛区配备负压救护车和移动PCR检测车,确保2小时内出具检测结果。"
交通保障方面,西安地铁14号线专门开通全运支线,连接机场、高铁站与奥体中心,食品安全监管采用"从农田到餐桌"全程追溯系统,运动员餐厅的每道菜品都附有二维码,扫描即可查看食材来源和检测报告。
全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
借全运会东风,陕西省新建改造53个体育场馆,赛后将全部面向公众开放,西安市推出"15分钟健身圈"建设计划,今年已新增社区健身路径280套,在延安分会场,依托全运场馆建设的冰雪运动中心,让革命老区群众首次体验室内滑雪的乐趣。
文体旅融合效应显著,组委会推出12条全运主题旅游线路,融合兵马俑、华山等知名景点,大唐不夜城设置的AR互动体验区,让游客通过手机与虚拟全运吉祥物"秦岭四宝"合影,据统计,中秋假期陕西全省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,旅游收入较2019年同期增长23%。
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表示:"中国通过全运会展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体育精神,这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。"随着赛事进入后半程,体操、羽毛球、举重等项目将陆续展开决赛争夺,更多精彩值得期待,这场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体育盛会,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中国体育的新篇章。
发表评论